华奥星空北京8月29日电(记者 李磊)有一种观点认为,科技不一定最先进才是最好的,但最人性化的才是最好的。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上,奥组委在科技奥运方面都做了哪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呢?
“科技与人性化结合在一起,正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对此,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总工程师丁建明说。
丁建明表示,奥运会这些设施、场馆等,是为了服务奥运会。而在奥运会上,主要服务几个人群:第一是在场馆里面的演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官员等。还有包括刚才提出的无障碍,无障碍是服务谁的?是服务这些有残障的运动员。而且刚才说这些所有人群里行为上有障碍的人,他们也是奥运的参与者,他们是我们这些所有场馆设施从设计到实现、施工所有过程成败的一个标准,如果施工者认为这个不好,那么奥运会说起来有特色、高水平就要落空了。如果说科技在这里也渗透到全过程中,很多好的技术为了给这些设施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从咱们设计包括在事实过程中,让每位参与者、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做的。
“比如说鸟巢这个环境,在8月8日北京很热的情况下会怎么样?观众在里面会怎么样?运动员会怎么样?在鸟巢靠上的位置是最不利的,在北京这种气侯状况下,观众坐在那里,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咱们的设计师在现有软件的基础上,经过再创造,他们实现了模拟,现在设计的结果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在最困难部位的舒适度也是观众可以承受的。”丁建明说。
“再一点是关于空调。”丁建明说,“大家可能都看到印尼举行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员热得没有办法,观众也热得没有办法。但在北京工业大学的体育馆,空调在设计的时候就进行了很好地攻关,而且在设计上也取得了突破——既要保证观众的舒适度,也要保证场馆里的气流不影响比赛。也许,在相应的测试赛以后,这些设计都可能会得到他们的好评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