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星空讯 前不久,德国国家电视二台在评论中国运动员参加在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时,在获得便利的主场条件下,同时面对着同胞的期望,在比赛中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我国著名的体育平面媒体也在头版中呼吁中国的奥运健儿急需“心理按摩”。
美国作为第一体育强国,尤其重视运动心理学为奥运会提供服务,服务运动员,调控运动员心理状态,训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在压力情况下的发挥出应有运动水平的能力。美国奥委会(USOC)从1984年开始长期聘用多位运动心理学家,组成一个运动心理服务部门,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奥运训练基地为运动员服务。在当下备战2008奥运会期间,美国奥委会已聘用了5位全职运动心理学专家,同时还聘用了10名以上的兼职运动心理学家在美国多支重点项目的国家队工作,如田径、游泳、自行车、拳击、摔跤等。另外美国的各单项运动协会/国家队都自己聘用了运动心理学家。据统计,在美国奥委会注册从业的运动心理学家达到130名之多。在美国,“心理学家”这一称谓是受立法保护的,同时也是职业称谓。要成为运动心理学家,是要受过严格的训练(至少取得心理学或运动科学的博士学位,同时要通过心理学家注册考试)和足够时间(至少2000小时)的咨询经验。因此,从美国运动心理学家为奥运会服务的人数上来看,足见美国奥委会对运动心理学服务工作的重视。
美国奥委会运动心理组专家Sean McCann认为,在奥运会时,一切因素都关乎运动表现(everything is a performance issue)。美国的运动心理学家在归纳总结出影响奥运会运动表现的因素后,惊讶地发现与运动表现相关的心理方面因素相当广泛和繁多。美国的奥委会官员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也在传达一个信息即是:运动心理学家有必要也应该去到奥运会现场,提供临场支持。尽管国际奥运会在确认每个国家正式进驻奥运村的人数上有一个严格的人数限制,但美国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上都还是从这稀缺的资源中给运动心理学家留出了位置。
美国运动心理学家在为运动队提供运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强调运动心理学家自身在针对运动员所出现问题(训练的、心理的、社会关系的)上,有足够的专业训练和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有良好的应对方法和模式。美国的运动心理学家为运动员提供的服务包括处理运动员临床心理问题,包括抑郁、进食障碍、失眠,物质滥用等;但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工作是排除外界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处理压力情境下的人际冲突,为运动员提供心理技能训练,克服压力及紧张,强化心理素质,从而促进运动表现。美国运动心理学家为运动员树立的理念就是在大赛中要准备好各种问题的出现,应对好出现的问题并取得良好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奥运会体验。
美国运动心理学家为奥运会提供服务的方法有印发宣传册,制作心理技能训练光碟,召开心理训练研讨会,与运动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融入运动项目和运动队伍,长期动态地监控和调节运动员心理,进行心理训练。美国奥委会属下的运动心理学部门在开展运动心理学服务的过程中采用了“登顶计划(Summit Program)”,就是选取重点的精英运动员,系统跟进。
据悉,美国奥委会现已计划在2008北京奥运会现场为运动员提供临场支持服务的美国运动心理学家人数为5人。(姒刚彦,蒋小波)
|